- · 东南亚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东南亚研究》投稿方式[06/01]
- · 《东南亚研究》期刊栏目[06/01]
徐奇渊:不论越南还是印度要取代中国的世界工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看,除了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业在崛起,欧美发达国家呼吁制造业回流的声音高涨。对此,在徐奇渊看来,要求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本身
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看,除了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制造业在崛起,欧美发达国家呼吁制造业回流的声音高涨。对此,在徐奇渊看来,要求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本身是逆全球化的非市场行为,当前制造业回流欧美国家遇到了很大障碍。“而在俄乌危机的爆发之后,能源、粮食等供应链的稳定遭受巨大挑战。中国如何增强外界对中国供应链的确定性预期,这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徐奇渊提醒。
今年一季度,东南亚经济体快速复苏,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表现亮眼。加上近年来,中国产业链不断向东南亚转移。这些现象引发了公众的焦虑和担忧——越南、印度是否会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围绕这一话题,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了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渊。
编辑 宋钰婷
新京报贝壳财经: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我国将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今年4月,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和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对于中西部地区更好地承接产业链转移,你的建议是什么?
其次,提升市场化水平和政府效率,改善政企关系,补齐短板。中西部省份市场化程度低,以10分计的市场化指标中,北京和上海分别为9.1和9.9分,东部省份平均为8.5分,中西部平均为5.8分,提升空间很大。北京、上海率先对标国际标准开展了营商环境优化。以开办企业耗时天数为例,国际最优成绩是新西兰0.5天,经合组织国家平均9天。泰国6天,越南16天,均显著低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平均的26天。北京和上海分别为8天和9天,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西部省份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经验,补齐营商环境短板。
“短期内越南对中国产业链替代压力大,但中长期看印度是更大挑战”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向越南等东南亚地区转移的现象引发关注。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如何看待中越制造业的关系?
徐奇渊:中西部地区与东南亚国家相比,缺乏区位优势和贸易便利度,应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完善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等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网络,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
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奇渊 图/受访者供图
第三,在中西部边境省份积极与越南开展劳务合作。越南劳动力成本低,年轻劳动力资源充裕,可在我广西、云南等与越南接壤省份,布局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尝试我国产业链+越南劳动力的经济一体化模式,通过提供语言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吸引越南年轻劳动力入境学习、工作,缓解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年轻劳动力短缺状况,通过引入境外优势劳动力要素把产业留在国内。
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好产业链转移?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着手: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当前国际形势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有猛虎、后有追兵的现实——一方面,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在加速崛起。另一方面,欧美等国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了再工业化进程。面对这一现实,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
徐奇渊:越南、印度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局限。越南的优势除了改革深化、开放力度大之外,其地理位置距离中国的大湾区较近、处于东亚生产网络内部。而印度远离全球三大生产网络(北美、欧洲、东亚),因此参与全球分工的成本较高。不过印度的人口、经济体量够大,远超越南。因此短期内越南对中国产业链替代的压力更突出更大,但从中长期来看,印度才是中国更大的挑战。当然,印度也面临一系列固有的问题,比如国内大市场相对割裂、社会体系中长期形成的种姓制度等等。因此不论是越南还是印度,要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难度都很大。
徐奇渊:首先,产业链“外迁”是一个中性表述,即可能出现有利于中国的结果,当然也可能出现不利的结果。从不利的情形来看:产业过度外移可能导致中国的产业空心化。从有利的情形来看:合意的产业外移,是我国产业升级自然发生的过程,而且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关键节点的国际分工网络,扩大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来源:《东南亚研究》 网址: http://www.dnyyjgw.cn/zonghexinwen/2022/0609/748.html
上一篇:中信证券:美或豁免东南亚光伏关税 释放装机增
下一篇:“南亚研究出版中心”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