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南亚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6/01]
- · 《东南亚研究》投稿方式[06/01]
- · 《东南亚研究》期刊栏目[06/01]
产业链外迁东南亚,不一定是坏事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来源丨远川出海研究(ID:aotekuaitan)作者丨奥特快头图丨图虫创意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讨论几乎是年经贴,最近因为越南出口超过深圳,以及李嘉诚投资越南,又火了一把。今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讨论几乎是年经贴,最近因为越南出口超过深圳,以及李嘉诚投资越南,又火了一把。今天,我也对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浅见。
强调一下,本文所说的“产业外迁”的产业,全部指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包括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供应链。
对产业链外迁,我主要3个观点:
1. 国内劳动密集型(或者说所谓的“中低端”)产业外迁东南亚是必然的,不同行业不同早晚的问题;2. 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3. 产业升级与星辰大海,需要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努力,还有观念革新。
开始正文前,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我一个广东朋友,家在汕头,他老爸20年前就在汕头附近开箱包工厂,主要卖到美国。后来工人越来越难招且贵,所以大概在三四年前把工厂从汕头搬到柬埔寨。这两年赚到盆满钵满,就是2021年下半年开始被海运吃掉了不少利润。
如果你是一个类似的广东箱包老板,早年靠本地工厂发大财,后来人工越来越贵逐渐赚不到钱。你会选择怎么办?请大家代入这个具体情景去想(而不要站在上帝视角下大棋),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生动理解产业外流问题的隐喻。
以下为正文。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东南亚是必然的
必然的原因可以分两方面去讲,宏观和微观。宏观方面先看这张图:

1980-2018年,我国的主要生产要素占全球比重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劳动力占比远超其他要素。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改开切入点,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而在2018年,我国最具优势的要素禀赋已经变成了资本和研发,劳动力占比甚至还有所下降,不过仍然较高。这个宏观图景能映射到中微观层面的很多现象:比如我国一方面在互联网和数字能源这些重资本重技术的行业全球领先,但与此同时仍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
更重要的是,既然资本和技术才是目前我国最大优势,那未来的发展最优策略就不再是堆人头,而是靠资本(去买买买投投投)或者靠技术(去提高生产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逐渐缩小、乃至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那这些产业去哪儿呢?如果不是被机器彻底消灭,那就是去东南亚。
当然,不同行业外迁的节奏与速度不同。SKU种类越多、上下游配套越复杂的行业,外迁越慢,反之就越快。比如服装箱包就可以很快,LED灯就比较慢。
但慢不代表不会走,国内劳动力价格与环保要求是推力,RCEP(区域内零关税,大幅减少中间制成品贸易成本)以及东南亚各国自身的经济民族主义(政府支持政策)是拉力,迁移只是时间问题。
这是外迁的宏观原因,讲微观原因时我们还是先回到开头那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被昂贵的劳动力价格利润越来越薄的箱包小老板,你会怎么做?
常规操作有三种:
1. 减少招人,改用机器。这在宏观上叫“劳动生产率提升”,对应前图所展现的资本和技术要素禀赋(毕竟你得先有钱买机器)。工人失业。 2. 把厂关了不干了。工人也失业。3. 找门路把厂建到东南亚。工人还是失业。
要让工人不失业的办法只有一种:忍着微利甚至亏损坚持把厂看下去。
但老板不是圣人,换你当老板你愿意吗?既不愿意,那就只能有人补贴老板让他把箱包厂留在广东。但这个补贴的费用你愿意掏吗?恐怕没人愿意掏。那理论上只有政府掏,可政府为什么要把原本可以用来投芯片半导体新能源的钱补贴给箱包工厂?说好的产业升级呢?
代入微观视角后,就会发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强行留在国内,比从宏观逻辑上体现的更不可行。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缩水是必然的,这些“缩水”里有的意味着消失,有的意味着外流。外流的首选,就是东南亚。
有人说东南亚产业链不健全,中国企业不会去。宏观上看,80-90年代的中国产业链健全么?但外资为什么还会来?微观上看,对制造业小老板来说,正是这种有点苗头但又不太成熟的时刻,才是真的套利机会窗口。如果什么都齐备了,那只会是新一轮内卷的开始。
富裕的东南亚比贫穷的东南亚
对中国更有利
对国内产业链外迁东南亚的担忧,大部分围绕在本土制造业工人失业上。但如果换个视角,从中长期来看,因承接中国产业链而变得更富裕的东南亚,比一个贫穷的东南亚,对中国更有利。因为“富裕”意味着购买力,购买力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和服务除了欧美,有了新的市场。
文章来源:《东南亚研究》 网址: http://www.dnyyjgw.cn/zonghexinwen/2022/0508/739.html
东南亚研究投稿 | 东南亚研究编辑部| 东南亚研究版面费 | 东南亚研究论文发表 | 东南亚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东南亚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